9/30/2009

2009 IAF ASIA Annual Facilitators Conference

第 12 屆 IAF 國際引導者協會亞洲年會在台灣
 
IAF,國際引導者協會,是一個服務「引導者 (Facilitator)」的組織。
IAF 每一年都有年會,今年台灣是亞洲區的主辦國。 
史蒂芬先生參加,見證世界各地的 Facilitator 的努力與貢獻。
 
年會時間是 8/28 ~ 8/31,史蒂芬先生參與了
8/28 - 有效提問:透過五個程序架構1800問題 (Making Questions Work: 5 rocess Frameworks for 1800 Questions)
8/29 am - 以色彩與繪圖為你的未來做準備 (Gearing Your Future With Colors and Graphics)
8/29 pm - 肯定式領導力在引導上的應用 (Appreciative Leadership in Facilitation)
8/30 am - 讓專案結果展現負責與可信的工具 (Tools to Build Accountability for Outcomes)
8/30 pm - 當 MEETING 2.0 遇見WEB 2.0-探索參與式的網路科技與參與式流程的整合 (MEETING 2.0 Meets WEB 2.0 Explorations in the Integration of Participatory Processes with the Participatory Web...)
8/31 - 引導有意義的遊戲與活動 (Facilitating Meaningful Games and Activities)
以下,史蒂芬先生簡介各課程的過程與心得:
 
有效提問:透過五個程序架構 1800 問題
 

 
Facilitator 是 Dorothy Strachan,來自於加拿大。
主要是以《Making Questions Work》這本書作為基礎,學習讓整個引導過程以「問題」串連起來。
其中,Five Process Frameworks 為:

1. Opening Session
        1.1 Getting to know one another
        1.2 Clarifying expectations
2. Enabling Action
        2.1 What?
        2.2 So what?
        2.3 Now what?
3. Thinking Critically
        3.1 Making assumptions and perspectives explicit
        3.2 Understanding interests and power relationships
        3.3 Exploring alternative ways of thinking and acting
        3.4 Making ethical choices
4. Addressing Issues
        4.1 Understanding the situation
        4.2 Clarifying the issues
        4.3 Generating operations for action
        4.4 Testing options for action
        4.5 Making a decision
        4.6 Taking action
5. Closing Session
        5.1 Looking backward: wrapping up the process
        5.2 Looking forward: considering next steps

看到這裡,或許你已經暈了。但是,史蒂芬先生在當中體認到一點:「好問題帶來好答案」。而要問出「好問題」,則是一輩子的功夫。
 
 

以色彩與繪圖為你的未來做準備

 

 
這一堂課非常有趣,和以往的 Facilitator Training 不一樣。
Facilitator 是 Lee Seng Teck,來自於新加坡。
主要的目的是以「手繪」代替「投影片」(誰說一定要有 PowerPoint 才能工作?)
 

 
看著牆上五顏六色的「作品」,史蒂芬先生滿心羨慕地要習的這項技能。
課程中,有許多的練習,最後驗收的則是利用 30 分鐘製作一份「Menu for Café shop」

 



 
大家都認真地、投入地為自己的 Café Shop 設計。
最後,大家評選出最佳的 2 位。

 
相形之下,史蒂芬先生的就... 單薄了一些...
 


 
 
肯定式領導力在引導上的應用
 
Facilitator 是 Laura Hsu 和 Larry Philbrook,主要是以「肯定式探詢」(Appreciative
Inquiry) 為基礎,探討在領導上的應用方法。
史蒂芬先生去年上過 Appreciative Inquiry 的課程,並且在公司內的各種 Workshop
引導中,也曾經引用過相關的方法。
 
 
讓專案結果展現負責與可信的工具
 
Facilitator 是 Marian Pitters,來自加拿大。
史蒂芬先生被提醒,第一個要釐清的是:
Responsibility (you do what you agree to do), Accountability (ability to account to others what you did and how you did it), 和 Assumptions 的不同。
之後,針對 Building Accountability for Outcomes,進行 3 個步驟的練習:
Phase 1: Diagnose Factors Impacting on Outcomes Implementation
Phase 2: Design the Check-in System for Increased Accountability
Phase 3: Enable People Leadership of Implementation
課程上到一半,史蒂芬先生想到:「好像該去關心一下參與 Workshop 的夥伴了!」
 
 
當 Meeting 2.0 遇見 Web 2.0 - 探索參與式的網路科技與
參與式流程的整合

 

 
Facilitator 是 Mark Pixley。
沒想到來分享 Web 2.0 與 Meeting 2.0 的人是一位有一點年紀的「大哥」...
在短短 2 個小時內,Facilitator 設計了活動,讓參與者把自己周邊有關 Web 2.0
的工具分享出來,並且記錄。
當場利用 twitter 聯繫全世界,並展示 Mindmeister 怎麼達成 Collaboration
 
 
引導有意義的遊戲與活動
 
Facilitator 是 Jimbo Clark,史蒂芬先生還算是認識。
早在今年就已經見識到 Jimbo 的引導功力,這次整整一天的時間,好好像他學一些做一個 Facilitator 的態度與技巧。
但是,時果你看到下面這一章圖,你或許會懷疑:「怎麼有人掛點了?」
其實,這是透過「遊戲」來學「引導」,讓每一件事情變得有意義。
 
 
什麼叫做「成功」?
「完美主義者」,或者是堅持「專業」的專業人士,會認為,一切照劇本走,按著原先設計的橋段一步一步走到,
該笑的時候笑、該靜默的時候靜默,這叫「成功」!
但是,史蒂芬先生認為,不一定這樣!因為
有時候,Facilitator 成功了,Group 卻失敗了;反之,Facilitator 失敗,卻意外引發
Group 成功,
那麼你說,哪一個叫做成功呢?
 
什麼叫做「有意義」(meaningful)?
如果,所有的引導都不 Work ,但是,或許...當你看到團隊成員在被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工作中,得到開懷放聲大笑時,
Facilitator 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有意義」。
 


9831-02
 
 
說得多了一些,希望你能多瞭解一點 Facilitator 的工作與訓練的過程。

0 意見: